在晚清时期,从最高层的慈禧太后到基层官员,统治者普遍私心极重,人人争相以权谋私,导致国家积贫积弱,远远落后于周边国家。最终,迅速崛起的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狠狠打败清政府,开启了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屈辱历史。这也充分说明,官员普遍贪腐自私,是国家衰败的根本原因。 日本入侵台湾与清政府的妥协 1874年手机配资软件,日本以琉球人被台湾少数民族杀害为借口出兵台湾。当时清政府在军事上其实占据优势,却最终向日本妥协,签订丧权辱国的《北京专约》,不仅赔偿50万两白银,还让日军体面撤出。这一事件让清政府受到了巨大刺激,才开始考虑大力发展海军。 北洋水师的建立与发展 1875年,直隶总督、北洋大臣李鸿章受命组建北洋水师。初期主要依赖向西方购买军舰:先从英国购入蚊炮船和巡洋舰,后又从德国订造了铁甲舰和巡洋舰。到1887年,北洋水师基本成形,并在威海卫、旅顺和大沽口修建了三大海军基地。1885年,还成立了海军衙门,由醇亲王奕譞总理事务。看似规模庞大,实则战略上就输在了起点——日本海军以“开拓万里海疆”为目标,而清政府的海军不过是“看家护院”。 派系斗争与资金短缺 李鸿章凭借北洋水师的建立风光一时,却也因此成为众矢之的。以翁同龢为首的帝党因私人恩怨疯狂打击李鸿章。1888年,翁同龢以筹办慈禧大寿为名,大幅削减海军经费,限制军舰和军火采购。这直接导致北洋水师“缺钱缺料”,处处受制。 - 燃煤问题:北洋水师只能使用劣质煤,而优质煤被卖往国外赚钱。背后是奕譞和慈禧的默许。 - 火炮问题:急需速射炮,但朝廷以经费不足为由拒绝拨款。相比之下,慈禧为修颐和园花掉的白银完全够买几十门先进火炮。 - 军舰落后:北洋军舰多为80年代购入,等到甲午战争时早已落伍,而日本舰艇更新更快,武器装备先进得多。 讽刺的是,在甲午战争前夕,日本向中国订购煤炭和大米,李鸿章竟然坚持“契约精神”,照单全给。结果日本舰队正是用这些物资打败了北洋水师。
展开剩余39%结论 北洋水师的失败并非单纯军事落后手机配资软件,而是清政府整体腐败、派系斗争和战略短视的集中体现。日本能崛起,靠的是举国团结和目标明确;清政府的衰败,则是因为当权者把国家当作私利的工具,最终把中国推入深重的民族灾难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益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